喊“小心腾讯”的,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

2019-01-30 17:32 未知

打印 放大 缩小

最近互联网圈各种“封杀”,已经让人乱了眼。首先是百度推荐百度百家号受到争议;其次是抖音“控诉”微信封了新用户的登录,还号称可能影响2亿存量用户;随后,微信发布公告,对诱导分享行为进行了打击;今天,又传来百度被微信“封杀”的消息。

这个年关,腾讯很忙,有声音告诉大家,要“小心腾讯”。

 

一篇名为《小心腾讯》的文章开始传播起来,“腾讯正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话语权”。这句话有些似曾相识——我似乎又看到了去年年中自媒体对腾讯的那一波“没有梦想”的文章,正如把腾讯和没有梦想放在一起才能让人关注一样,“小心”、“腾讯”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,也难以让人不多看一眼。

我们来看看文章的观点,主要有几个:

 

  • 1、微信生态创业者依赖腾讯,最大风险也在腾讯;

  • 2、对于挑战者,腾讯不会心慈手软;

  • 3、微信既是裁判,又是运动员;

  • 4、社交巨头Facebook养活了一大批生态公司,同时也通过“抄袭”和收购消灭潜在的挑战者。

 

从创业公司的角度,确实是很容易引发共鸣,腾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庞然大物。但细细看来,文章的逻辑并不那么站得住脚。

 

1、腾讯和创业公司的关系到底如何?

 

这些年,腾讯确实是投资了很多公司。2018年11月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,就公布了腾讯整体投资数量超过600家,投资规模超千亿,涉及社交、数字内容、O2O、智慧零售、金融科技及其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,包括 100 余家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。

 

从投资领域到投资金额,基本上算是持续扩大和夸张。但创业公司真的有那么“怕”腾讯吗?

 

还在寻找投资的公司,恐怕大多数都希望被腾讯投资吧。已经拿到了腾讯投资的,收获的成功和风光又比风险不知道多了多少。

 

一些A轮、B轮的,“已获腾讯投资”已经成为了他们对外PR的一个重要标签,更是招揽其他投资的一个重要砝码。而在A轮之前的公司,大多更是忙不停地跟腾讯的投资团队各种接洽,恨不得能得到更多的关注。

 

去年发生的“前沿数控”和腾讯云的争议事件就是一例,这家公司因为技术故障与腾讯云产生了一些冲突,协商不妥之下,随即甩出了千万赔偿+要求“投资”的诉求。数据丢失了要求赔偿可以理解,要求“投资”,这就显示出自己的私心了。可见,“腾讯投资”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有如“金钟罩”,既能护体又能增值。

 

这么看,腾讯投资,风险真的有那么大吗?

 

《小心腾讯》一文为了证明这一点,找出了拼多多、微盟、趣头条等公司写在IPO招股书上的风险——“如果我们不能维持与腾讯的关系,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和运营结果产生重大而不利的影响。”老实说,这句话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合规的提示。根据各交易所的规定,对于大型、单一客户或者供应商的风险,各个证券市场都会要求充分披露和揭示,这样的表达再正常不过了。

 

如果以此来下定论,这些公司“小心腾讯”,恐怕有些“皇帝不急太监急”。“和腾讯合作是一把双刃剑”虽说有一定道理,但一旦建立投资关系,这些公司和腾讯的利益实际上也进行了捆绑。反过来说,一家投资公司走偏了、发展慢了,是不是也会对腾讯的投资收益、甚至核心模块的布局产生影响?

 

所以,独角兽和巨头之间的瓜,吃归吃,但谁和谁一码的,还是得先看清。

 

经过腾讯五年的投资,缺失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,但成功的案例好像更多。这些公司现在过得如何?截至1月29日的数据显示,拼多多最新市值已达321.26亿美金,滴滴据报道估值为560亿美金,而有赞、微盟等微信生态企业,也通过腾讯投资加持对其业务直接带来助力,上市实现了新的飞跃。如今,有赞市值已经达到76.62亿港币。

 

所以,我更认为这些公司不应该是“小心腾讯”,而是应该“小心竞争对手”、“小心别有用心的挑拨”。

 

而对于小的创业公司,我倒觉得腾讯没那个时间和精力去“封杀”他们。

 

2、微信的规则是不是“黑洞”?

 

腾讯最近看起来略“疯狂”的“封杀”,这是撕开“开放”外衣的口子、自保的举措,还是坚持平台底线、不放过违规的铁面处理?

 

我认为都有。在商业社会下,一定没有完完全全的开放,你彻底开放了,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用户拱手送人?何况别人攫取你的用户,还用的是不正当手段。目力所及,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做到。

 

就抖音而言,应该也难以想象,它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短视频平台,会去对快手或微视开放?而此前激烈竞争的O2O打车、共享单车、外卖平台等领域,也没有见过哪一家对竞争对手开放过,反而是寸土不让、步步紧逼。

 

商业的归商业,社交领域也是同样。微信潜心经营的用户、坚决不滥用广告的理念,已深入人心。对用户已做到如此,也必定不会容忍竞争对手在自己的平台上胡乱撒野,通过诱导的营销的消息卷一波用户走,扰乱自己的环境。

 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每次微信发布打击公告,总有一些队友会被拉出来教育“示众”。去年进行春节活动打击之时,腾讯视频、拼多多等都未幸免,而今年再次发布诱导打击公告,滴滴、京东则榜上有名。

 

这些打击,对这些腾讯投后公司来说,可以看作是微信对其的敲打,也表达了微信不想包庇它们的态度。一碗水端平,恐怕“腾讯疯起来连自己人都打”也就是这样了。

 

可见,这些人怕的并不是腾讯的“大”,而且摆在面前不得不遵守的底线和规则。

 

比如今日头条在“发财中国年”活动中,多个头条系产品以红包形式进行诱导分享拉新,使用文字链接、图片二维码方式绕过规则。还通过变换所用域名来进行对抗,变换域名多达72 次……被封禁域名后,又使用文本口令开始对抗。

 

 

 

 

都想钻空子,但微信都没给情面。至于腾讯话语权的变大,本质上也是平台越来越大后,对于规则的清晰和贯彻。10亿日活就在眼前,如果不好好管理,恐怕将来微信也会和运营商的垃圾短信一样,充斥着各种营销信息。

 

我想奉劝这些喊封杀的人,先看看自己节操和底线。也奉劝喊着“小心腾讯”的人,少操点心,被喊话的人,不如好好做好产品来得实在。

责任编辑:责编杨